(圖片來源:http://photo.roodo.com/photos/blue1989/1586983.html)
三個傻瓜在看過原著時,我已經看過了好多遍的電影,
在電影方面滿推薦大家去看的,也基於對於電影的喜愛,
我找了這原著來看。而在劇情上電影與小說有相當大的差距,
在電影裡由阿米爾.汗飾演的藍丘為中心主軸,採用倒敘的方式展開故事;
在小說中是以哈利.庫馬為主角,從好友艾洛克.顧必達自殺送醫為楔子,
以自傳的形式創作。雖然電影與小說的情節不同,
但傳達的都是反對傳統教育的八股思想,電影裡的藍丘是擇自己所愛,盡自己所能,
且發揮自己的天份突破了傳統教育制度下的限制,追求卓越,讓成功追上自己;
而相對於小說裡的三人合作嘗試突破傳統教育的大考限制。
在台灣,也是依樣面臨同樣問題,從小我們就被灌輸要好好讀書,考試要滿分,
才會有好工作,好車,好房子,好的人生;
但在這樣的觀念之下,每個小孩子都被教導要努力學習,只需要考試考好,
進入資優班,進入名校,而在這樣的制度之下,八股的觀念,
名門的思維不知不覺中都植入了受教育的孩子裡,
在學校裡孩子也許只被分為能讀書跟不讀書的;
但畢業後卻變成國立跟私立;進而在工作跟許多方面上差異愈來愈大,
一切都是從分數開始產生分別,而這樣的歧視在台灣老一輩的人身上更為明顯。
「三個傻瓜」裡講述的精神就是別害怕自己想追求的夢想,更別被所謂的分數所拘束。
文字淺白,沒有太多的修辭,就像是一個在學的大學生所寫的生活日記般,
看在印度教育制度下的主角們如何去擺脫「五分生」標籤,
看完後我我本身還是比較喜歡電影的版本,
也許戲劇張力跟情節更能使人去深刻思考這個潛藏在我們生活當中的問題